规律的沉思周期有益健康

足不出户已余月,突然发现,最近自己常常一坐在马桶上便陷入沉思。我用“突然发现”这个词,是想说明我平时的沉思环境有所不同,且频率较慢。其实厕所里沉思,别有一番滋味,末世的氛围甚浓。每当这时,我总是会幻想第三次世界大战是什么样子。

人类文明的过程就是武器升级的过程。武器,即是人类用来系统性杀人的工具。最早是冷兵器,然后是枪炮热兵器,继而是坦克飞机装甲武器,然后是核武器,一层一层升级。人类的武器升级和每一次的战争可能有一种必然的相关性,即是:上一次战争末使用的武器,一定是下一次战争开端使用的武器。

1883年,“马克辛重机枪”被英国爵士马克辛(Hiram Stevens Maxim)发明并注册专利,1885年马克辛在展示机枪使用后成立公司进行销售。“马克辛重机枪”的射速是550-600发/分钟,这令当时各国的武器专家普遍认为这种武器的发明没有任何意义,因为它极高的射速会过大的消耗和浪费军事资源,太他妈浪费了。所以最初的采购,仅仅是为了宣传居多。第一个采用“马克辛重机枪”的军事单位是1889年的新加坡志愿军,随后这款武器开始在英国军队中配发。“马克辛重机枪”真正初露头角是在1893-1894年的第一次马塔贝勒战役,英国以50人的军队操作四挺“马克辛重机枪”击退了5000祖鲁人,开阔地形的机枪火力网足以瓦解任何步兵冲锋的意志。英国诗人兼爱国主义者海莱尔贝洛克当时骄傲地写下:“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经有了马克辛,而他们没有” (Whatever happens, we have got the Maxim Gun, and they have not)。想来眼下疫情蔓延全世界,在此之前的某些国内小粉红,也大有英国诗人的风范啊:“不管发生了什么,我们已经有了Coronavirus,而世界(还)没有”。

真正让“马克辛重机枪”登上历史舞台的标志性战争,是1904年爆发的日俄战争,俄罗斯帝国陆军总共购置了500挺“马克辛重机枪”,旅顺防卫作战中配合由铁丝网和壕沟精心设计的阵地,成了日本陆军的屠杀绞肉机。他们的做法是,不瞄准敌人,只从不同角度和高度进行交叉扫射,建立一个Crossover的火力网,导致仅旅顺其203高地,死伤日军五千人,这场战役从此为“马克辛重机枪”登上世界舞台中央拉开了序幕。随后,它就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最主要的武器之一。由于马克辛的投入使用,战场上双方士兵谁都不敢抬头,以至于当时的战争形态就是堑壕战,也即是只能挖战壕对峙。对马克辛实战意义的误判,足以证明所谓的专家眼光,往往只代表了旧系统的迂腐,欠缺真正的Vision。

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临近结束,坦克和飞机出现。坦克在最初的形态,就是个“大水箱” (这也是它”Tank”的由来),世界上第一辆Mark I坦克在1916年服役,每小时行进速度只有5公里/小时。坦克的出现是为了克服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战场上僵持不下的堑壕战局面。但是当时的坦克表现差劣,不可靠,也没有独立的悬吊系统。而最初的飞机,竟然是木制的,飞行员甚至直接掏出手枪在空中互相射击,你他妈能想象到这样一幅画面吗?

在战场的另一条线,1886年,德国首次人工合成纯净的芥子气,于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率先在比利时的伊普尔地区对英法联军使用。并引起交战国纷纷效法。当时身为巴伐利亚步兵班长的希特勒还曾被英国人的芥子气炮弹毒伤,眼睛暂时失明。第一次世界大战,因毒气伤亡人数达到130万人,12000吨芥子气被消耗用于战争。

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如何呢?德国名将古德里安,定中悟到了坦克的运用与编组诀窍,随后第三帝国便在此战术下发动“闪电战” (Blitzkrieg),飞机坦克第一次集团化作战。很快,德国便凭借其制空优势和地面机械化部队横扫欧洲,开创了立体战争的现代战争格局。1941年,德国纳粹为了更有效率地工业化屠杀犹太人,在欧洲启用毒气室,利用氰化氢和一氧化碳定期进行大规模种族清洗。同为轴心国的日本陆军,也在中国东北地区设立关东军防疫给水部,并在中日战争初期的淞沪会战、徐州会战、衡阳战役等大规模战役中投入使用芥子气造成大量伤亡。那么,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以什么方式落幕的?美国向日本扔下两颗原子弹。

现在军事界相信一个学说叫做“恐怖平衡”,因为核武器威力太过恐怖,任谁都不敢这么干,因为没有赢家,有实力的国家签核不扩散协议保证大家遵守游戏规则。你信吗?

1899年,波兰有个人叫做 Ivan Bloch (1836-1902),他除了是个银行家和铁路金融家外,私底下还是一个业余军事家。他写了一本书,叫做《未来战争的技术经济和政治诸种方面》(《The Future of War In Its Technical Economic And Political Relations 》),他的主要论点如下:

  1. 新武器科技(火药、改良来福枪、马克辛)使得军事中的步兵和骑兵冲锋是过时陈旧的。战争中强大的力量将会是一个壕沟战,而且闪电攻击和决定性的胜利可能会和过去一样。经过计算,拥有壕沟的一方将超越公开向地面推进的步兵四倍的优势;
  2. 工业社会将会必定借由委任大量军队决定结果性的僵局,这种战争没有办法很快打完;
  3. 战争将会演变为一场工业权力的决斗,经济全盘损耗,这种环境下将导致饥荒与动乱、疾病、社会组织的松散与自下而上的革命。

综上所述,这本简称《未来战争》的书准确的预言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将出现堑壕战,并且说明如果将来发生战争,形式上一定是“持久消耗战”,并由此将引发社会政治革命,看到他的预测有多准确了吗?消耗战、堑壕战,并由此引发一系列社会政治革命,俄罗斯十月革命,德国魏玛革命,全中。当然,后来他还预言:“由于重机枪火炮的出现,将导致恐怖平衡,我所预言的那一场战争永远也不会发生”,结果不到20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响了。“恐怖平衡”什么的,脆弱无疑。“恐怖”,说穿了是没有办法真正“平衡”的,我拿着刀子威胁说杀了你哦,你拿着刀子威胁说杀了我哦,世界就和平了吗?现代人对核武器的理解,非常有可能还停留在上世纪70-80年代,sometimes naive。所谓一条条专家站出来反驳的理由,只会被一次次拿来进行改进和调整的参考。50年代美国就开始部署战术核武器,90年代俄罗斯已重点发展了更加实用的低威力战术核武器。截至目前,已知就有:核炸弹、核地雷、核榴弹、核水雷、核鱼雷、感生辐射弹、冲击波弹、三相弹,伽马射线弹,各式各款应有尽有,总有一款让你完蛋。所谓的“核不扩散条约”,根本无法维持成立。所以下一次世界大战,大家会互相扔原子弹吗?我的判断是,确定一定以及肯定。而且,连生化武器也会一并升级使用。

孟子说春秋无义战,人类总觉得战争有正义的理由,殊不知这只是一种生物学现象。人类的战争只是在不断地演绎这种生物学现象,以不同的道德概念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发生而已。但说到底,它都是无义的,你看着地上两拨蚂蚁打架,会说哪一方是正义的吗?想象一下不久的将来,二十年后,也许是十年后,无论怎样,一想到下一场战争,“核冬天”绝不会迟到,就不禁悲从中来。沉思至此,有些用力过猛,我悲愤地闭紧双眼,捏紧卷筒纸,向这个世界投下了今日份的“胖男孩”。

It’s only about when, not how.

规律的沉思周期有益健康》有1个想法

  1. Pingback引用通告: 全篇乱讲(二) - 方言之间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