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度归档:2010年12月

转角遇到唉

傍晚从东门路过河海的三峡广场,需左转右转穿越几个路口并到黄河路上去。每到此时心情总是大好,宽大草坪与建筑,一下拉扯开夕阳的排场,学院的楼群也褪去了白日里的森严,变得晶莹剔透起来。这个转角不错,它让我记得这个学校的美,这种美有着绝对值,不是幻像。当我们进入到一个相对沉寂的过渡期时,如此景状便会在我们眼里瞬间放大,变成一种可靠的安慰。安慰着我即将离开,也许不呢?今天老季吃饭时说,“这个地方越来越陌生了”,好像是有点儿。

在这个城市的朋友不多,在十个手指便数得过来的朋友当中,除了少数几人成双成对,其余都或主动或被动的跻身于单身阵营。不用相互打探,都可知那些形只影单的周末,各位是怎样打发的。忙于打扫,忙于酣睡,忙于约会,忙于困惑,忙于细碎忙于没有整体——总之,当代大学生们,忙乎着的不是周末,是寂寞。

好像是个玩笑,却逐渐趋向于真实,即使是真实,我们也不愿意承认。比如,说远不远的30岁是个转角吗?已经是个大腹便便的油腻中年了吗?40岁是过着自己想要的生活吗?

为什么我突然没了主张。该去等待的总是欠缺耐心;该去燃烧的却又害怕一切有去无回。瞧,真特么感慨呢,那么青春的尾巴该如何定义?人生的正午又该如何自由心证?这真是个值得玩味的“瓶颈期”。在红绿灯拥挤的街头,在公交车集体消失的转角,我还要倒数几秒,才得以直行穿越?最近经常都躺在宿舍,朦胧中叮嘱自己,你他妈该有点梦想啊,不能总惦记着晚上去哪儿吃饭。

醒来以后,天色尽黑,晚饭也免了。

明天是什么

2010-12-01

《Sex and the City》/《欲望都市》 – 2008

最初的物质欲望,是每天能有两元的零花钱,想花就花,想攒能攒,各式各样把玩的玩具是每天的期望。然后渐渐的变成了铅笔盒钢笔啊这类天天拿在手边的东西。可惜的是,家里从不给我零花钱,他们觉得小孩只要在家吃好喝好就行了,至于对“玩耍”的理解,还停留在他们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可幸的是,义务教育的“物质教育”在那时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学校经常需要家长花钱买这买那,这成为了我获得零花钱的唯一手段,因为我可以选择不买本子,不买教学尺,更何况我本来就不爱做作业。

初中的时候,就想要个街上摊煎饼果子的推车,一天自己烙三套吃到昏迷。然后变成了每天可以有钱去网吧,欲望把我带到了堕落的顶峰。高中时候变得有出息了,有喜欢的女孩子了,知道打扮了,欲望变成了一双高筒靴,样式可以参考《第一滴血》之类的暴力片,配上一件迷彩服,太牛逼了,简直都能拍电影了。现在想想真傻逼,除了first blood史泰龙,姑娘们哪有喜欢这种扮相的人的啊,不过作为一个物质欲望的缩影,这双鞋充斥了几乎我的整个青春期,是有代表性的。大学的时候,很想拥有一台自己的电脑,那时隔壁寝室有个哥们带了一台PS2来,为了满足充要条件,我们甚至凑份子钱买了台电视机,特别厚实那种,现在回想起来自己好像也没玩过几回。总结下来也可以这样说,之所以称作欲望,就是你很有可能或就是得不到的东西,欲求不得,更能燃烧欲望。

后来渐渐有点收入了,自己喜欢的东西可以轻易拥有的时候,欲望就变得不那么自然了,原始的喜欢和爱好就变成了和身边人的比较,你有,所以我也要有,而且要更好。很无聊,但是有时会成为你努力奋斗的一个目标,说病态似乎也不合适,甚至说是欲望都不太贴切,似乎定义为对未来的美好期许更贴切一些。

回头看,每个三年以前,想像自己现在的生活几乎都会觉得遥不可及,那时的自己看着三年后就像看着另外的陌生人,可以说完全超出了对发展可能性的预期,每个人都会这么觉得。你很难理解你将来的境遇,所以偶尔我会想,是否现在的这些欲望都太浅显了?你要的,都是看得见的,而你将要得到的,并不在你的身边也不在你的眼前,也许要努力望向所能望到的边界,“明天”这个词并不如小时候理解的那样,它好像不仅仅是一个时间概念,更像是实实在在的东西,摸得着,看不见,对的,它应该是在边界的另一边,不在这座城市,甚至不在这个国度,也许不在这个星球。欲望就是物质,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也彰显著我们的无知,没有办法的事。

这一切和《欲望都市》并没什么联系。我就看完片子,这么一想。